游离论的观点则认为父家长制原则分别作用于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之中,但二者并不贯通,而是各自独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布留尔,第111页)可将原始思维的原逻辑性理解为一种前逻辑性或非逻辑性,在原始思维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具有概念的规定性和分析的因果性,其前提是牢固地建立在集体表象中的神秘的感应或互渗。这正是《周易》之所以为‘易简‘简易的特质。
最典型的一例是《易传》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易传》通常喜欢用卦象和卦象所代表的物象去形容事物的特征,此即《周易》解释体例的取象说。这样做,一方面固然强调了大衍之数准天地之数,《易》与天地准,《易》即冒天地之道,所以能成变化而行鬼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它们被悬置在天地、日月、四时自然变化的时空秩序中,不再具有原逻辑或前逻辑的绝对性,而降格为一种圣人效之象之则之、经世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工具。《系辞下》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
中国人讲空间之大称六合,家族亲情有六亲,人人祝福六六大顺,都和六相关。有人把《周易》形容为中华古老文化的黑洞,一种玄妙黑暗而无底的深渊,似乎无论你向它投入多少,它始终沉默不语。(102)(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第2750页。
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古人所说的中国之内涵虽然很多,但如果从多层次视角来认识的话,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小九州(即通常所说的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各个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中原和京师。(91)(晋)陈寿:《三国志》卷34《蜀书·张皇后传》,第907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等政权也称自己的国家为天下。
商王朝国家是中国,这里所说的天下,就有了指称殷商中国的意思。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
因此,在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研究中,没有必要用天下边疆来取代中国边疆一词。(156)当时虽然有人认为其沿袭自战国时期邹衍所提出的大九州学说,视其为荒诞不经之说,但后经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南怀仁、汤若望等人的附和,尤其是在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梁廷枏《海国四说》等将天下有五大洲的天下观进一步介绍给国人以后,这一学说开始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中的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逐步流行,中国古代原有的天下等于中国的观念受到新的天下观的挑战并开始逐步走向分离。《礼记·郊特牲》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47)也意味着天子所治理的地区就是天下。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中国的第一个层次,是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之中国。
羯族统治者建立的后赵也自称天下。我们再从周公斥大九州(31)来看,《周礼·职方》所记载的西周九州的范围只可能比《尚书·禹贡》所记载的禹九州的范围更大,而不可能小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禹九州。(9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102《刘聪载记》,第2670页。《禹贡》在其构建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九州体系中,冀州是中心,为帝都(21)之所在。
墨子曾说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23)将禹平水土称之为通四夷九州,将四夷与九州并列,显然是认为大禹治水时已达四夷之地。又,侍中韦謏曾因石季龙畋猎无度,晨出夜归,又多微行而上书规谏石季龙不可忽天下之重,轻行斤斧之间(104)。
(44)也就是说,地上的国王是被上天或天帝派到地上,代替上天管理地上的人民和土地。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
《宋书》称: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曰殷,(69)明确称殷商王朝是天下。战国时期的邹衍,是较早将天下、九州和中同连在一起进行讨论的学者之一。⑤后人虽然多数没有采纳邹衍大九州的天下学说,⑥但对其所说的中国九州(小九州)学说则少有人怀疑,并认为邹衍所说的中国九州(小九州)即是禹之序九州,也就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九州。(23)(先秦)墨翟著,(清)孙诒让诂:《墨子间诂·后语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82页。光禄大夫游子远因前赵国王刘曜杀巴酋徐库彭导致四山羌、氐、巴、羯叛乱,上表谏诤,刘曜又要杀游子远,刘雅、朱纪、呼延晏等又向刘曜谏曰若子远朝诛,臣等亦暮死,以彰陛下过差之咎。《周礼·职方》记有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九州,多谓周九州。
(131)(元)脱脱等:《辽史》卷46《百官志二》,第738页。(34)(先秦)左丘明等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卷50昭公二十二年,孔颖达疏引正义之文,第2100页。
按此构想,则知冀州地域范围十分广大,已达岛夷皮服的东北夷之地,并非全部在中原范围之内,亦非全部在华夏族地域范围之内,应该包括岛夷皮服的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而那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国家,也都包含有大量汉族人口,甚至汉族人口占了大多数。
这样的组织形式,应称为国家(53),中国古代的国家主要是指王朝国家。《尚书·禹贡》九州的青州条下还有嵎夷既略莱夷作牧等记载。
可见,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都称自己的国家为天下,又都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天下和中国在指称王朝国家的意义上无疑出现了重合。记载南朝梁国历史的《梁书》,共出现梁有天下大赦天下等相关表述38次。(18)(先秦)孔子编,(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6《夏书·禹贡》,第152页。以天下指称王朝中国,是古人在使用天下一词时最为普遍的用法。
狭义的天下用来指称王朝国家,各个王朝国家也称中国(中义的中国),于是,狭义的天下与中义的中国又出现了重合。如等同于古代天下和中国的《尚书·禹贡》九州(20)概念,就不仅仅是指华夏汉族及其政权或中原及其政权。
按此理解,徐州境内也不完全是华夏人,还应该包括淮水之上的夷民。秦汉以后,虽然也用天下一词指称九州中国,但用以指称各个王朝中国的史料日见增多,难以尽述,只能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史书称秦王朝国家为天下的史料很多,如称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而王天下。
古人用天下指称世界(大九州)的内涵少有人在实际中应用,又没有用天下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相当于狭义中国的内涵,因此,古人所说的天下,就成了一个用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成为古人实际应用中等同于中国的概念。(14)(明)章潢:《图书编》卷34《舆地图总考》,载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9册,第668页。
如辽道宗时期,大臣刘辉曾上书说西边诸番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非长久之策,(150)所说中国,就是指契丹,表明辽人已经明确地自称中国了。明清时期,用天下指称明清国家的史料很多,有关颁诏天下、天下有司、天下州县、天下学校、天下儒士、天下臣民、天下田土、天下户籍、天下贡赋、天下宗藩、巡行天下、大赦天下等史料,比比皆是,且多有天下国家连称者,并称天下之事为天下国家之事,明确用天下指称明朝和清朝国家。(30)是知,幽州也包括辽东之地。孔安国传称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又引马云:‘岛夷,北夷国。
《管子》称齐桓公曾说周公旦辅成王而治天下,仅能制于四海之内矣(管仲等撰,黎翔凤校注、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16《小问第五十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64页),称周公辅助成王所治理的天下为四海之内。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里亚居其一。
如后凉王吕光曾遣使授河西鲜卑秃发乌孤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秃发乌孤不受,称吾将顺天人之望,为天下主,(118)秃发乌孤在这里所说的天下主,就是指秃发乌孤即将建立南凉政权之主,此处天下就是指南凉政权。(74)(汉)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2页。
安部健夫将中国古代的天下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并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所指的‘范围不是我们所谓世界,而是中国,占据优势地位的是墨家和儒家的中国=天下这一概念(参见[日]小野泰教《安部健夫〈中国人的天下观念〉的意义及课题——在日本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天下概念》,《中国儒学》第七辑,2012年),称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当然是‘中国即天下,‘天下=中国的思维方式占压倒性的优势,无疑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认识。《尚书·禹贡》称九州攸同……成赋中邦,唐孔颖达疏称‘九州即是‘中邦,故传以‘九州言之。
© 1996 - 2019 大旱望云霓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牌坊巷